2025年10月19日,烟台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展了一场富有深意的《设计绘画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活动。此次教学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教学现场移至烟台博物馆,以“寻宝时光机——博物馆探寻计划”为主题,成功实施了一次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索。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引领下,全体2025级新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文化场域,通过对文物的观察、解读,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使恢弘的博物馆展厅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课堂。



移动的课堂:从理论讲授到现场感知
本次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在博物馆的特定展陈空间内,教师们围绕《设计绘画基础》的教学大纲,设置了多个“现场教学点”。在青铜器展区,课程组教师以一件青铜鼎为“教具”,现场讲解其造型的稳定感与纹饰的节奏韵律,将课本上抽象的“构图法则”与“形式美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在古代书画前,师生共同分析笔墨的浓淡干湿与空间意境的营造关系;在革命文物展柜旁,教师则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色彩与光影的对比,在绘画中表现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这种“即看即讲、即学即用”的情景式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




情景化任务:“寻宝”驱动下的知识内化
为强化情景式教学效果,课程的核心环节被设计为一套环环相扣的“情景化寻宝任务”。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情景任务的设计者与引导者。课程组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定时发布与现场展品紧密相关的探索任务,如:“在历史展厅中,寻找一件你认为‘对称构图’运用最精妙的文物,并分析其视觉平衡感”、“发现一件文物上的传统色彩搭配,并思考其现代设计转化方案”等。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真实的文物场景中主动观察、分析、讨论并完成知识建构,整个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动态、互动、充满挑战的巨型专业课堂。

数字情景:在历史现场构想未来应用
结合专业特性,本次情景教学特别设置了“数字视角”模块。在观察文物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未来设计师”的情景中,思考:“如果运用我们即将学习的数字媒体技术,将这件文物的形态、纹饰或精神内核进行数字化再现或创新设计,可以有哪些可能性?”这一设问将历史场景与未来应用场景相连接,激发了学生对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创意开发等前沿领域的浓厚兴趣,使基础绘画学习与数字艺术创作的前景实现了有机衔接。

价值引领:情景中的思政浸润
情景式教学的魅力在于其无痕的育人功能。在庄严肃穆的革命历史场馆中,特定的情景氛围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学生们通过对革命文物的近距离观察与任务式探究,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同时,对中华传统艺术精品的赏析,也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自然理解了艺术工作者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教学相长:学生成为情景中的主动探索者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对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反响热烈。有同学表示:“这就像一场专业的‘密室逃脱’,每一个任务都引导我去发现文物身上的美学密码,知识点变得异常牢固。”另一位同学谈到:“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老师讲解的构图和色彩理论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工匠对话,灵感迸发。”还有同学感慨:“这种教学模式让我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学习可以与国家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如此紧密地结合,学习的目标感和责任感都更强了。”
此次“寻宝时光机”博物馆实践,是建筑工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在特定情景中的主动探究与建构,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